关于民国时期的军饷
最近阅读了几本关于民国时期的穿越小说,发现其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,那就是作者通常不太关注军队的经费问题。在他们看来,只要购置好武器并组建部队,运营的成本就不会太高。因此,常常会出现通过炒股、卖丝袜等荒唐手段来支撑数十万军队的离谱情节。
这实在是有些离谱!坦白说,作者的见解和水平甚至不如清朝那些腐败的官员。连李鸿章都清楚,北洋舰队成立后,每年需要109万两银子的运作费用。而仅仅是军饷一项,就得67万两呢!士兵们拼命冒险是为了赚钱,若不给他们报酬,那是绝对不行的。
军队是个吞金巨兽
在民国时期,维持一个万人师的开支是相当庞大的。而具体需要多少资金,其实是有一定标准的:
在中原大战与九一八事变之间,国民政府军队的薪资水平在国内相对较高。那时,普通士兵的月薪为十元,班长为十二元,少尉排长三十二元,中尉排长四十元,上尉连长六十元(还包括公费补贴二十元),营长则为一百二十元(公费一百元),而团长的薪资则达到三百元(公费二百元)。每一万人的部队,按照士兵的平均月薪为10-12元(骑兵、炮兵及文职、技术人员的薪水相对更高),每月光士兵的工资就需要大约十二到十三万元。此外,每万人中还包括600-700名军官,这些军官的月薪也需要9-10万元。再加上战斗支出、办公费用、医疗补助、伙食补助等,一万人的部队每月至少需要25-30万元,一年的开支就达到了300-360万元!
在中原大战结束后,蒋系中央军进行了整编,一个特种师的年均开支为794万7352元,按月计算需要66万2321元。一个甲种师的年度费用为283万8186元,每月大约为23万6515.5元。与此同时,一个乙种师的年花费为281万2079元,每月平均支出为23万4340元。即使是较低级别的丙种师也需要199万2412元,平均每月为16万6034元。
因此,老蒋需要养活超过三十万的核心部队,光是运营费用每年就超过一个亿——这还是在和平时期。如果打起仗来,还要考虑调动费用、战地津贴、战时双薪、伤亡抚恤,此外还有武器弹药的采购费用,以及维持必要的政府开支,另外还要给依附的军阀武装支付工资。综合这些费用,难怪南京国府当时的年收入高达七个亿,军费支出就超过四个亿,而他们的负债情况也相当严重。
因此,可以说军队就像是一只贪婪的金钱怪兽。即便是按照最低标准组建一个基础步兵师,费用也至少在600到800万之间,且没有上限。每年的维持费用也要在200到300万以上。那些来到贫瘠的西北地区,需要养活三四十万的摩托化和机械化陆空部队,光是飞机、坦克、汽车的费用就需要数十亿,单单人头费每年也得超过一亿,这可不是靠卖丝袜就能赚来的。
穿越也得遵循一定的规则,就算你真的穿越了,也不可能随意架空几十亿的外国商业帝国,凭空获得资金支持。要明白,在那个时候,美国华人的地位十分低下,甚至有《排华法案》在限制,早就会对你的巨额收入进行调查。而让白人代持,借用一个白人身份也是不可行的,就算是个高尚的人,也不可能对几十亿美金毫无兴趣。即使有外部支持,能够在国外赚取几百万美元,然后一点一点地汇回,解决起步部队的装备费用,这也算是开启了成功之路。然而,维持大军的开支,仍然需要依靠国内的资源。
军阀们都很会刮地皮
与之相比,当时军阀们的军费支出也相当可观。以财力雄厚的张作霖为例,东北地区的财政收入常规为8400万元,但在占领京津冀等地后,曾一度激增至13亿元,其中大部分用于军事开支。到了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,为了争取张学良的支持,蒋介石为东北军设定的预算高达1亿2337万9084元。如今的军费支出,已超过了张作霖最辉煌时期的收入。在如此丰厚的奖励下,必然会吸引到勇敢之士。张学良手握超过一亿的军费,何必追随年收入仅有0.13至0.22亿的阎锡山呢?
在冯闫联军这方面,实际上大部分开支也用于军饷。在中原大战期间,阎锡山成功占领京津冀地区,财政收入从1300万猛增至2200万。这支晋绥军的薪资水平与蒋军相差无几。为了吸引人才,闫老西当年为少尉提供28-36块的高薪,中尉40-50块,上尉则是60-80块,各方面的收入与老蒋的南京国军不相上下。因此,北方的军事院校,尤其是保定军官学校的毕业生,纷纷投身于晋绥军。而在普通士兵的待遇方面,阎锡山为正兵提供了每月6.7大洋的薪水,这在当时也是相对可观的。经过计算,支撑一万人也并不比蒋介石的部队少多少。虽然不需要像蒋军那样的25万至30万人,这样每月的开销也得超过20万。
然而,与资金雄厚、掌控东南富饶地区的“九省联帅”蒋中正相比,拥有山西和绥远两省的阎锡山就显得贫弱得多。这两省在30年的财政总收入仅为1300万,加上新征服的京津冀地区,总额也不过2200万,其中一小部分还需用于公务员和其他杂费的支出,留给军队的军费即使再节省,也最多只有1800到2000万。当时老蒋的收入大约是7亿元,而军费支出则超过了4亿元,这样的财政规模相差超过20倍,因此从理论上看,这场战争根本无法进行。
老闫心知这样做行不通,却依然执意而为,硬是筹集了1800-2000万,并在新占领的京津冀地区疯狂进行土地开发,在中原大战前拼凑出超过25万的晋绥军。如果正常发放工资,这25万人的月薪就得超过500万,一年下来就得消耗6000多万。更糟糕的是,彼时他与冯玉祥是合作伙伴,还需承担20多万西北军的军饷——这无疑是入不敷出的窘境。因此,阎锡山在中原大战中变得极度吝啬,甚至连承诺士兵攻下济南后的那区区20万元奖金,都想方设法逃避支付。
经过估算,这场中原大战的费用对于冯闫联军来说,至少在八千万到九千万之间。然而,晋绥方面的账面资金仅有2000万,阎锡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财源,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像如今的美国一样,开启大规模的印钞机。据不完全统计,这场战争持续了几个月,阎锡山超发的晋钞金额竟达到了七千多万。而这些巨额的开支,最终都得由山西人民在战后来偿还。当时晋钞的价值下降到20:1甚至30:1,这个原本是民国模范省的地方,瞬间变得贫困不堪!
大西北种田流的艰难
中原大战后,晋绥军的财政状况依旧没有改善。在张少帅的仁慈影响下,晋绥军得以保留四个军,共计八个师,外加骑兵和护路部队,还有11个炮兵团和3个警备旅,整体兵力至少相当于11个师。如果按每月20万军饷计算,年需支出220万,全年总支出则达到2640万,恰好是晋绥军全年总收入的两倍。
当时山西省的财政状况非常糟糕,山西银行的准备金仅有300万银圆,阎锡山在离开时带走了60万。山西省主席商震还为自己的亲信发放了足额薪水,自己也用了不少。接任晋绥警备司令的徐永昌,依靠这不到二百万的资金,竟然撑过了一年多,还曾支持过宋哲元和庞炳勋。等到老阎回来时,居然还有五六十万的余额,真是一个难得的理财天才。难怪这家伙后来能够担任国府的军令部长,凭他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灵活手腕,确实不是普通人能比的。
因此,即使你能够穿越时空,也最好避免前往大西北或大西南。不要说是去陕甘云贵这样贫困的地区,即便是利用中原大战后阎锡山辞职的机会,想要直接压制住徐永昌、商震、傅作义、杨爱源等地方势力,趁机掌控晋绥的权力,这笔资金又从何而来呢?即使你在当地建设上再有才华,年收入与“算盘底下有大洋”的阎老西相比,翻倍也不过如此吧?
好吧好吧,就算如此,你的山西年收入也仅有2600万,经历了30年的中原大战,亏损7000万。光是弥补这个缺口就需要两三年。要明白,这还是内陆最富有的地区,其余如陕西、甘肃、宁夏和贵州则更加贫困,几百万的收入已经算是顶天了,能够维持六七万军队的运作就算很会管理财务了。光是维持生计就消耗了大部分的资金,哪里还有余钱来投资和建设新的军队呢?
此时,掌握东北四省以及京津冀的少帅正处于巅峰时期,而当时全国的军费总额大约为四亿左右,张学良直接支配的军费则高达1亿5888万0260元。若西北的贫困省份军阀稍有动静,东北军的国防旅与炮兵旅便会迅速集结,倾泻而下的炮火让你的杂牌军陷入混乱。
经过几年的发展,即使你身为穿越者,能够在农业上获得高额收益,估计最多也能达到阎锡山的三倍。这意味着到1933年长城抗战时期,年收入最多也就能达到6000万银圆。然而,当时广东的陈济棠,每年的军费支出就高达5327万4156元。以一个甲种师283万的年费用计算,陈济棠一年能够支持十多个甲种师,还能维持海军和空军的开支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蒋介石自然会削减你的军队。两广与南京决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,蒋介石想要削减军费,要求广东每月的军饷控制在250万左右,而这与陈济棠所需的430万相差甚大。这个时候你还会选择反抗吗?至于陈济棠的结局,似乎已经不需要再提了。
哪来的钱搞建设?
因此,在民国时期的贫穷省份,军阀们没有一个专注于建设的,全都在拼命榨取资源,试图寻找机会进行扩张。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傻,不想发展,而是因为根本没有资金和资源,如果不尽早出击,就只能等死。而在蒋介石的统治下,30年的收入达到了7亿,36年间加上各种滥发的国债,总收入更是高达18亿。
自九一八事变发生后,蒋介石还削减了军人的薪水。从1932年开始,所有军人的薪酬都仅按收入的五成到七成支付“国难薪饷”。这使得嫡系部队的月薪下降至24万元,旁系部队则降至每月16到18万元,而外围依附部队更是仅给予2到10万元作为象征性补贴。经过降薪后,老蒋所能维持的部队数量增加了,计划组建60个德式师(实际上并不能称之为德械师)。
然而,南京国府在工作效率上存在较大问题,人员和开支过于臃肿。直到1935年,尽管全年军费高达3亿3299万0910元,但用于建设的费用仅有1343万6310元,占总军费的约5%。而对于至关重要的炮兵和空军经费,竟然只有480万元,这笔钱仅够维持两个乙种师的日常开支。而负责武器制造的兵工署,经济拮据,一个月仅有10万元的预算。凭借如此微薄的资金,怎么能更新武器装备去对抗日本敌人呢?
因此,如果在民国时期你想要穿越,最好选择江浙、两广和东三省这些富饶的地区。那些希望在大西北或大西南建立自己的割据政权的穿越者,仅凭一两千万的收入规模,想依靠农业发展来称霸,那简直是异想天开。
与其埋头于钢铁厂和兵工厂的事务,不如思考一下为什么拥有8400万年收入的中国最大兵工厂——沈阳兵工厂,竟然要宣布更换标志。而在中原大战中又为何不敢选择支持冯闫呢?
#图文打卡贺新春#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