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63年爆发的一场战争,奠定了中日千年国运,史书却只写了31个字_刘仁轨_唐高宗_李义

659年,一名犯死罪的美女囚犯,引发了一起政治案件。

事情是这样的,一个叫做淳于氏的洛阳女子,因为谋杀亲夫而被关进大理寺监狱,她原本要要被杀头,但武则天的宠臣宰相李义府见其貌美,便让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其释放,还说要纳其为妾。

淳于氏

毕正义不敢得罪李义府,就把淳于氏给放了出去,却因为办事不周,而被大理卿段宝玄发现。

段宝玄为人正直,就将此事告知唐高宗,唐高宗便让给事中刘仁轨彻查此事。

李义府担心牵连自己,便逼迫毕正义自尽,但刘仁轨死追不放,硬是查清了事情的真相。

不过,李义府因为有武则天撑腰,所以唐高宗没把他怎么样,事后他对反而刘仁轨进行打击报复,导致刘仁轨被贬为青州刺史。

展开剩余94%

这一年,刘仁轨已经60岁了,本就怀才不遇,又遭到贬黜,这对他的打击很大。

但是,命运的齿轮也在此时开始转动,谁也没想到,被奸臣排斥的刘仁轨,几年后会成为一代名将,一战奠定中日千年国运。

01

刘仁轨是不幸的,但他的幸运是,他所处的时代,不是一个黑暗的时代。

唐高宗继承了天可汗李世民的遗志,在开疆扩土上极具野心和眼界,在他人生的巅峰时期,唐朝的国土空前广阔,向北到达西伯利亚,南抵中南半岛,东临朝鲜半岛,西临咸海。

不过,随着唐高宗的身体江河日下,他的思想逐渐被束缚了,帝国开始出现一些危机。

就拿朝鲜半岛来说,当时存在三个国家,即高句丽、百济和新罗。

高句丽十分强大,无论是隋炀帝,还是李世民,他们都曾征讨过它,但这个已经延续了七百多年的政权,一直岿然不动。

为了对付高句丽,解除帝国在东北地区的军事威胁,唐高宗采取了联合新罗和百济,从而孤立高句丽的办法,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,把高句丽收为藩属国。

但是,唐高宗忽略了一个现实,那就是百济和新罗是宿敌,同时扶持这两个国家,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

果不其然,百济首先表达了不满,出于领土的需求,百济王扶余义慈竟然联合高句丽对新罗发起猛烈进攻,新罗亡国在即,便向唐朝求救。

刘仁轨到任青州的同一年,唐朝开始向朝鲜半岛大举用兵,唐高宗让苏定方率唐罗联军攻打百济,一举将百济灭亡,扶余义慈也被逮捕。

不久,苏定方在洛阳献俘,唐高宗兴奋之余,做出了消灭高句丽的决定。

当年12月,唐高宗任命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,率军10万向高句丽发起进攻,新罗也派出了5万大军配合作战。

从隋朝征讨高句丽开始,粮草都是由山东经海路运到朝鲜的,因此作为青州刺史的刘仁轨,就承担了筹集、运送军粮的职责。

这份工作原本没什么大风险,只要掌握好天气和时机就好,但偏偏有人跟刘仁轨过不去,这个人便是李义府。

李义府

李义府上次没整死刘仁轨,心有不甘,得知刘仁轨负责转运粮草,便趁着海上风浪大,以宰相的名义要求刘仁轨马上运粮出海。

刘仁轨当然不想死了,便上书朝廷建议更改运粮日期,结果奏折被李义府扣押,李义府还再三催促他上路,无奈之下他只得运粮出海,结果途中遭遇暴风,把船给掀翻了,粮食都没了,还死了好多人,他本人则侥幸逃脱。

出了这么大的事,朝廷当然要问责了,李义府得知刘仁轨没死,便进谗言说,“如果不杀了刘仁轨,无法向军民交待啊!”

唐高宗不是昏君,怎么可能凭一句话就杀人,便派人到青州调查。

没多久,调查结果就报上来了,说是风浪太大才导致运粮船沉入海底的,唐高宗认为这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,但这事必须与人承担,便下旨将刘仁轨贬为平民,发配到镇守百济的唐军中效力。

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,你让他上前线打仗,这不等于让他去送死吗,但谁也没想到,刘仁轨去时是罪人,归来时已成英雄。

02

刘仁轨来到百济后,李义府仍不打算放过他,依然打算除之而后快,便派人告诉镇守在百济都城泗沘城的大将刘仁愿(与刘仁轨没什么关系),让刘仁愿找借口用军法杀死刘仁轨。

刘仁愿虽是匈奴人,却早已汉化,他很有学问,且为人正直,曾护卫李世民的安全,后来受到重用,参与了攻打高句丽、薛延陀和灭百济的战争,战功赫赫,成长为成为一代名将。

李义府在朝中干的那些龌龊事,刘仁愿一直很鄙视,当他接到李义府的密令后,直接选择无视,反而对刘仁轨很照顾。

不过,当时百济的情况可不好,唐朝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战。

事情是这样的,苏定方灭了百济之后,唐军大部队从百济撤走,只留下少数部队镇守。

或许是因为之前被百济欺负得太惨了,新罗出于报复心理,竟然对百济进行了一次抢劫性攻打,结果激起了百济民众的怒火,发起了反抗唐朝和新罗的“复国运动”。

百济人民以早年到倭国(日本)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璋为旗帜,发动了大规模起义,百济旧将黑齿常之、鬼室福信、道琛等人都选择拥护扶余丰璋。

唐灭百济后,在百济设置了五个都护府,刘仁轨去百济,就是支援熊津都护府的建设,但当他抵达百济时,熊津都护府被百济义军打到只剩下泗沘城一座城池了。

更糟糕的是,唐朝任命的熊津都督王文度,还在给新罗国王金春秋传诏时意外病亡,导致熊津都护府一度群龙无首。

当时,苏定方率领的南路军虽然连战连捷,但契苾何力率领的北路军却遭到了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的顽强阻击,导致唐朝两路大军无法汇合,高句丽战场陷入到焦灼状态。

趁着唐军深陷朝鲜半岛,北方的九姓铁勒趁机发起反叛,威胁到了唐朝的边疆安全。

与唐军进展缓慢不同的是,百济复国运动的速度却很快,这是因为百济得到了倭国的援助。

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,历史上百济与倭国的关系一直很好,双方贸易不断,为了增进两国关系,百济国王甚至将王子送到倭国当人质。

当百济复国运动开始后,倭国皇极女皇将扶余丰璋送回国内,并提供了大量武器、物资和船只,甚至亲自乘船到百济沿海为百济复国运动进行声援。

在此之前,倭国一直不敢觊觎中华,皇极女皇是第一个提出入侵唐朝之人,她资助百济的最终目的其实就在于此。

东征高句丽的战事一直拖到了662年年底,因为朝鲜半岛普降大雪,所以苏定方只得带着遗憾暂时班师回国休整。

恰在此时,随着百济复国运动的展开,与驻百济唐军的战争一触即发。

对于唐朝来说,此时在百济正值用人之际,一时找不到王文度的替代者,派人入朝还需时间,唐高宗便想起了刘仁轨,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原则,他下旨任命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(今朝鲜开城)刺史,协助刘仁愿守卫熊津都护府。

这个任命很突然,李义府之所以没反对,是因为百济局势很不好,他认为刘仁轨不过是个文官,不懂军事谋略,也不会舞刀弄枪,简直是白送人头。

不过,对于已经六十多岁的刘仁轨而言,满腔报国之志的他却很兴奋,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。

在刘仁轨看来,无论是百济还是倭国,都是弱小的国家,他有把握稳定百济局势,并给胆敢反唐的倭国一个教训。

不久,刘仁轨就立下一大功劳,当时百济义军围攻刘仁愿,刘仁轨会同新罗军队前去救援,一战就斩杀一万余义军,使得义军不敢再贸然进攻刘仁愿。

消息传回国内,朝野震惊,李义府更是惊掉下巴,刘仁轨怎么会有这么大本事?

03

有时候,人的天赋在关键时刻会突然被激发,刘仁轨就是如此,尽管他一直是文官,确实没怎么接触军事,但他在这方面就是天才。

刘仁轨上任之后,手下兵力虽然不多,但他审时度势,一方面严肃军纪,加强训练,积极修建防御工事;另一方面积极与新罗联络,让新罗出兵协助,新罗新任国王金法敏原本还有些犹豫,但被他一顿威逼利诱,很快就屈服了。

即便如此,唐朝许多大臣依然建议唐高宗从百济撤军,彻底放弃百济,这种声音一度占据主导地位。

刘仁轨得知此事后,便上书一封,他只用一句话就打动了唐高宗:

欲吞灭高句丽,必先诛百济,留兵镇守,制其心腹。

唐高宗废了这么大力气,都没能打下高句丽,这让他心有不甘,又听了刘仁轨的话,认为不能轻易放弃灭高句丽的国策,不然对不起父亲李世民,也对不起天下百姓。

于是,唐高宗下旨对刘仁轨进行了褒奖,同时鼓励他再接再厉,争取立足百济,等待援军到来。

刘仁轨认为,指望援军抵达,自己恐怕早就葬身异国他乡了,这个时候还得靠自己。

很快,刘仁轨的机会就来了。

原来,扶余丰璋见刘仁愿、刘仁轨被分割包围,孤立无援,援军又迟迟无法抵达,便打算实施招降之策,他派人分别告诉二人,说以唐军现有的兵力,根本不是百济的对手,更何况倭国大军就在海上,还是投降为好,如果二人不愿投降,他可以放二人率军回国,并拨给路费。

撮尔小国竟然如此对待唐军,扶余丰璋的态度可以说很嚣张了,刘仁愿感到十分生气,刘仁轨却平静如水,还告诉百济使者,自己会认真考虑的,实则是为了麻痹扶余丰璋。

百济使者刚走,刘仁轨就偷偷派人跟在后面,一直跟到扶余丰璋的老巢真岘城(今韩国镇岑县),对军情进行了一番刺探,发现百济军队防守松散。

当天晚上,刘仁轨亲率一队人马,会同新罗军队一起,偷摸摸来到真岘城,趁着夜色发起突然进攻,打了扶余丰璋一个措手不及,扶余丰璋吓得一溜烟跑出二百多里。

夺取真岘城之后,唐军与新罗的联络道路就被打通了,刘仁轨当即上书请求增援。

唐高宗得知唐军获胜的消息后兴奋不已,便召集大臣们开会,商讨调兵入百济是否可行。

鉴于百济形势向好,大臣们大多同意调兵入百济,唐高宗便下令孙仁师率军7000、战舰170艘进抵熊津,支援刘仁轨。

刘仁轨之所以这么着急请求援军,是因为扶余丰璋遭遇大败,士气比较低落,又与权臣鬼室福信争权,鬼室福信杀掉道琛之后,又被扶余丰璋所杀。

如此一来,百济就更不是唐军的对手了,一旦百济再遭失利,必定向倭国求援,那么唐朝与倭国在海上肯定会有一战,所以刘仁轨请求朝廷派遣战舰到百济支援。

正如刘仁轨所料,百济自遭遇大败之后,内部全乱套了,鬼室福信和道琛死后,黑齿常之、沙吒相如认为扶余丰璋也不是什么明主,继续搞什么复国运动,也是死路一条,便带着部众投降了刘仁轨,导致扶余丰璋实力大减。

眼看局势不妙,没等唐军发起进攻,扶余丰璋就派人向倭国求援。

实际上,倭国对百济的支援,一直都没有停止过,当初扶余丰璋归国,倭国给了大量支援,后来又陆续给了不少粮食、武器。

扶余丰璋再次向倭国求援的时候,倭国局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,皇极女皇在渡海奔赴百济途中病死,其子中大兄皇子成为实际执政者,他的野心比皇极女皇更大,迫切想要跟唐朝一决雌雄,以展示他领导的“大化革新”的成果。

04

在接到扶余丰璋的求援后,中大兄皇子当机立断,一口气派出六员大将率27000人、战舰数百艘支援百济。

唐朝这边,刘仁愿、刘仁轨和孙仁师合军之后,连同新罗军队在内,也不过两万人,纸面实力比不上百济、倭国联军。

起初,刘仁轨还担心倭国军队直扑熊津都护府,因为唐军有限,难以多点拒守。

但诡异的是,倭国战舰竟然绕过百济,先去打新罗!

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新罗一直都是朝鲜半岛商业最发达的国家,这里聚集着大量唐朝、倭国及周边国家的商人,经济比较富裕,倭国贵族早就心生觊觎了,便打算趁着此次出征朝鲜半岛,先对新罗劫掠一番,在扩充自身实力、剪除唐朝羽翼之后,再救援百济,寻求与唐军决战。

当然了,扶余丰璋是盟友,倭国也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,所以倭国大军放弃在海上游走进攻的策略,转而进行登陆作战,一口气打下了新罗杀鼻岐、奴江两座城池,故意给唐军制造出一种从后方救援百济的假象。

刘仁轨洞若观火,岂能不知倭国的疑兵之计,在与刘仁愿、孙仁师商议之后,便对百济残兵聚集的加林城(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一带)和周留城(今韩国忠清南道舒川郡一带)发起进攻,导致扶余丰璋损失惨重,只得催促倭国尽快救援。

原本,倭国大军在新罗抢掠得很开心,得知百济这么不禁打,顿时有些慌张,便赶紧从海上来到百济江华湾一带,又直奔百济最后的据点周留城。

刘仁轨对倭国大军有所防备,在他的建议下,刘仁轨很早就将大军分为两部分,对周留城实施包围,一路由刘仁轨、孙仁师和金法敏率领,从陆路进攻周留称,一路由刘仁轨率领,走海路从熊津、白江进攻周留城。

刘仁轨率水师抵达白江口的时候,发现百济军队有异动,由此判断倭国大军即将抵达,他便当机立断停止进攻周留城,然后调转船头,准备阻击倭国水师。

663年8月28日,倭国水师抵达白江口,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战打响,史称白江口之战。

这场足以影响东亚局势,关乎到中日千年国运的战争,史书竟然只留下了短短31个字:

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,四战捷,焚其舟四百艘,烟焰涨天,海水皆赤,贼众大溃。

史书只说刘仁轨取得大胜,倭国水师狼狈逃走,似乎这场战争在唐朝看来不值一提。

经过后世学者研究,大致还原了这场战争的经过。

原来,倭国水师急于救援百济,便采取了“我等争先,彼应自退”的战略,打算投入400艘战舰对唐军发起猛烈进攻,以此打乱唐军部署,从而取得战争得胜利,毕竟唐军人数和战船都很少(实际上只有一万人)。

但是,倭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唐朝的战船要先进得多。

自唐朝水师设立之日起,就配备了楼船、艨艟、斗舰、走舸、游艇、海鹘等制式战船,比如很多人熟知的五牙战舰,长达55米,有五层楼那么高,堪称庞然大物,并且装备了大型弩机、投石机和绞车弩,弓弩的射程超过一千米,且每艘船能搭载数百名将士,战斗力十分强悍。

唐朝水师在战术上也十分先进,擅长利用各种战舰配合作战,将不同战舰的特点发挥到极致,无论是强攻还是偷袭,都有不同的战术,且能在作战中不停变化。

反观倭国,美其名曰水师,其实就是临时拼凑的地方豪强武装,指挥系统混乱,他们虽然擅长陆战,却不善海战,且战船矮小,攻击力弱,在唐朝的战舰面前简直不堪一击。

当倭国水师向唐军发起进攻后,刘仁轨当即下令发射火箭,还没等倭国战船靠近,就被熊熊大火给吞噬了,先后有四百艘木船沉入海底,另有数千人伤亡。

唐军之所以能做到百发百中,不单单是武器具备先进性,更在于唐军对洋流、风向和降雨量等气候因素的精准判断,以及合理的战术安排,即采取左右包抄的策略,对倭国战船各个击破。

总而言之,白江口之战中,倭国虽然人数占优,但战舰太过落后,结果遭到唐军降维打击,唐军几乎没什么损失。

05

倭国战败之后,周留城很快就被攻克,扶余丰璋逃往高句丽,剩下的人包括百济王室成员和少量倭兵在内,都选择投降唐军,至此百济彻底亡国。

坐镇国内的中大兄皇子得知水师战败,着实吓得不轻,自知与唐朝对抗犹如蚍蜉撼树,便不再抱有日出天子的自大想法,而是转而全面发展自身,积极向唐朝学习,经过几十年数代天皇努力,日本变成了唐朝“具体而微”的翻板模型。

并且,自白江口之战战败后,倭国再也不敢侵略唐朝,而是奉唐朝为正朔,派遣了大量使者到唐朝联络感情,还加强了两国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,最终成为儒家文化圈中的一份子。

白江口之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对于那些虎视眈眈的敌人,有时候打一仗,把他打服,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。

白江口之战后,大约过了一千年,日本这才敢再次入侵中国,也就是万历朝鲜战争。

百济灭亡后,高句丽失去了重要盟友,在坚持了六年之后被唐朝灭掉,至此东亚格局最终确定,唐王朝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。

作为白江口之战的功臣刘仁轨,在战后负责治理百济,并参与了征讨高句丽的战争,前前后后立下不少功劳,因此被破格提拔六级官阶,还受到了唐高宗的表彰。

670年,年逾古稀的刘仁轨得以回国,受到了唐高宗的热情招待,称赞他是平定百济的英雄。

那时,李义府已经死去,没让他看到自己的英雄归来,是刘仁轨的一大遗憾。

此后,刘仁轨老而弥坚,展示出了过人的见识和才能,唐高宗很欣赏他,一直将他提拔到宰相的位置,后来他又参与了讨伐新罗和吐蕃的战争,都立下大功,他的三个儿子也都被封为高官,家族显赫一时。

武则天时期,刘仁轨继续受到重视,武则天为了拉拢他,还封他为乐城郡公,他又当了几年宰相之后,于685年去世,享年84岁,武则天下诏让其陪葬乾陵。

刘仁轨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,是大器晚成的典型案例,他大半生怀才不遇,六十岁以罪人身份奔赴朝鲜,却灭百济、败倭国、助平高句丽,归来时已成英雄。

大家都以为刘仁轨要就此养老之时,他却继续发光发热,在各个方面都做出贡献,他的故事直到现在对我们都有深刻的启迪。

发布于:山东省